《足球报》总结了2024赛季中超联赛裁判工作的公开评议制度,并认为这一举措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本赛季,足协发布了26期裁判评议,共计161个案例,其中有56个案例中裁判判错,占比超过1/3。此外,还有几例虽然结果正确,但VAR介入程序错误或存在其他问题。
值得注意的是,足协在评议结果有分歧时会邀请国际裁判界专家参与,例如在中超第3轮西海岸与海牛的比赛中,足协就征求了3位国际裁判界专家的意见。尽管有争议的案例会引发外界热议甚至非议,但全面和公开的评议制度依旧发挥出了非常积极的作用。
首先,评议制度可以安抚俱乐部和球迷的情绪;其次,公开评议给了裁判不小的压力,进而促进裁判提升业务水平;此外,裁判评议本身也有助于普及相关知识,避免误解。
为了适应公开评议制度的推行,裁判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变革,包括允许俱乐部提出申诉、制定裁判升降级制度和裁判黑名单制度。此外,还颁发了《中国足协2024年职业联赛裁判人员升降级实施细则(试行)》,其中裁判评估的主要指标包括业务能力(60%)、自我管理能力(25%)和职业联赛参与度(15%)。其中,业务能力方面,裁判监督评估占比45%,关键事件错漏判占比45%,凈比赛时间占比10%。
客观来看,国内裁判的业务能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不过,一位圈内人士认为,随着青少年赛事的全面推广和赛事规模的不断扩大,裁判们将有更多的锻炼机会,业务能力提升是必然也是必须的。
《足球报》进一步表示,辅助技术方面的提升可以在短期内实现。这涉及到三个方面:一是增加转播机位,中超和中甲比赛中出现过没有清晰录像的情况,增加转播机位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手段;二是在低级别联赛中引入VAR技术,因为在此前的中甲和中乙比赛中出现了较多的误判,因此引进VAR技术的呼声较高;三是各界都希望引入门线技术。
目前来看,更广泛地引入VAR技术面临资金上的现实困难,尤其是在低级别联赛中引入VAR技术的难度更大。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在关键比赛中引入VAR技术。增加门线技术也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,如果引入的话,可能会影响俱乐部的分红。相比而言,增加转播机位可能是最简单也最可行的办法。
除了资金问题,专业人员的不足也是一个困难。无论是VAR技术还是门线技术,都需要专业的人员支持,但目前的人员数量无法满足需求。据了解,足协目前的做法是一方面继续加强裁判的培养,增加专业人员的数量,为将来普及VAR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做好準备;另一方面与联赛管理部门持续沟通,探讨如何应用相关技术。
• 本站声明:以上部分图文视频来自网络,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。